具体而言,实施和执行成果导向教育有以下四个步骤:
1. 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预期学习成果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规定,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培养目标与学习成果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比学习成果更加抽象,学习成果比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学习成果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必须通过对学习成果的评估来检查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专业培养目标不仅是实施成果导向教育的起点,也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基本依据。那么,如何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制订必须要有主要利益相关者代表的参与。通常,工程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工科教师、毕业生雇主即用人单位、毕业生即校友和在校学生。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明确的专业学生学习成果,并要求覆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规定的学习成果。
专业培养目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定期进行检核和修订。
以美国伍斯特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其设定的培养目标如下:
1. 毕业生应能应用数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和机械工程来解决结构性问题;
2. 毕业生应能结合工程原理和现代技术的基础知识解决机械工程中出现的现实的、非结构化问题;
3. 毕业生应展示出设计和开发对社会有用的产品、流程或系统的能力;4. 为了在团队中有效工作,毕业生应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尊重他人的质量,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5. 为有效地实施工程,毕业生应展示出书面、口头、电子和绘图等沟通技能。
2. 建立学习成果与课程体系的关联
学习成果是课程设置和设计的依据,课程是达成学习成果的载体和「跑道」。只有把学习成果贯通于课程体系设计中,在学习成果与课程之间建立有机关联,才有可能保证认证标准「落地」。
建立两者联系的主要任务是:从学习成果出发,全面、系统分析和审视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在学习成果与课程体系之间建立对应和关联关系。同样,以伍斯特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利用「学习成果—课程」矩阵,将学习成果与课程(含项目)关联起来,详见下表。
伍斯特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学习成果-课程」矩阵
3.建立学习成果与教学内容的关联
按照学习导向的课程设计,一门课程决定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或教学大纲的设计),应立足事先制订的学习成果。也就是说,要把学习成果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去,从而明确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达到学习成果的贡献。
在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下编写教学大纲时,必须首先明确本门课程对达到学习成果的哪几条有贡献,然后对这几条学习成果逐条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再后确定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时数。
4. 对学习成果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评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形成性评估,即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以改进课程和教学;二是总结性评估,通常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可能攸关学生的利益。
学习成果评估注重学习成效证据的收集和展示,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方式方法可以是多元的,如雇主调查、校友调查、顶峰设计课程等等,学生学习课业分数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证据,但不是唯一的证据。
学习成果的证据应该是对全体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映,而不仅仅展示个别拔尖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